100元快餐不限次数二维码_同城附近200元学生,大学生空降平台,100元5小时上门服务内容

闽西重点著名历史人物深入研究宣传【2】客家蒙学的开拓者——清朝方言启蒙教材《元初一》作者林宝树的起伏人生
2025-04-1817:18:43来源:龙岩市委党史方志研究室作者:

林宝树(1673—1734年),福建武平县人,是清代客家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出生于福建武平县袁畲白泥田村(今武东镇袁畲村白泥田自然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1岁时因不识字贴错春联遭父亲责罚,自此立志求学。经过半工半读的艰辛历程,23岁考取秀才,26岁中举人,却放弃仕途,投身闽西山区教育事业,成为客家蒙学的开拓者。

1745400244966662.jpg
林宝树塑像


在康熙年间科举制度鼎盛、知识被士绅阶层垄断的历史环境下,林宝树于1709年作出重要抉择:放弃奉天海城知县候补资格,转向平民教育。这一转变源于他对客家民众因文盲而蒙昧的深切体察。他历时三年编撰方言蒙学教材——《元初一》(又称《一年使用杂字》或《年初一》),全书4800多字,其中收录农事、手艺、民俗等适合农村生活运用的单字3000多个,采用客家方言七言韵文体例,叙述客家人的生产状况、生活事项、四季节气、农时用物、家常礼节、节日场景、乡风民情,将传统儒家经典转化为“浸种要看枫叶生,莳田莫过立夏边”等通俗农谚,实现了知识从书斋到田间的转化。《元初一》经一再翻刻,广泛流传于客属八县,广东梅江韩江流域和江西会昌、寻乌、安远诸县。至雍正年间已成为客家地区流传甚广的实用读物,受益人口无数,历数百年不衰,成为清代及民国时期客家地区的启蒙读物,成为家家户户案头必备之书。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元初一》还辗转流播东南亚部分国家与地区。2016年,由闽西客家联谊会、龙岩市文联、龙岩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策划、编写的《图说元初一》一书,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2019年该书由统一出版社再版。

《元初一》作为客家话字典、客家文化启蒙读物、客家民间文化代表作,展现了客家文化独特的风采和魅力,推动着客家文明向前发展。这部被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称为“民间教育史瑰宝”的教材,比清末白话文运动早两百年,民间流传“宁失千两金,莫失杂字文”的谚语,反映了平民对知识价值的重新认知。时至今日,《元初一》已经演变成客家人的乡愁符号,成为沟通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客家华人感情的桥梁。2021年6月,林宝树纪念馆奠基仪式在武平县武东镇袁畲村白泥田自然村举行。该纪念馆目前已完成建筑主体建设,正在进行外立面装修。

1745400284643146.jpg
林宝树纪念馆效果图


林宝树的教育实践包含多重创新: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传统蒙学空谈伦理的局限,创设“耕读并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上遵循“以需定教”原则,编写教材时坚持“诵于田夫野老”的验证方式;教育公平方面,他在陈大士书院推行“贫者免束脩,农时减课业”制度,使樵夫、农妇之子得以与士绅后代同堂求学。据《武平县志》记载,该书院鼎盛时期“炊烟起处皆书声”,成为早期教育平权的典型案例。

面对清廷“官话正音”政策的文化同化压力,林宝树通过方言教学开展文化实践?!对跻弧芳缺A簟疤煸鏊暝履冈鍪佟钡闹性叛源?,又创新“酒壶兜壶好模样”的生活化表达,构建起雅俗共生的文化体系。这种将儒家经典转化为生存智慧的语言革新,比胡适倡导的白话文运动早两个世纪,且具有鲜明的草根性特征。1932年新加坡重印本称其为“南洋乡音密码”,印证了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

林宝树的教育实践与后世张謇的实业教育、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形成历史呼应,证明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存在本土内生动力。他推行的“知识赋能生存”理念,将教育目标从培养官僚转向改善民生,客观上推动了士绅文明向平民文明的转型。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职业教育实践,以及教育扶贫工程的推进,都可视为这种民间教育智慧的当代延续。这位“泥腿子教育家”在闽西山区开辟的教育革新之路,至今仍为探索教育公平与实用价值提供着历史参照。


 故事之一:贴错对联打对人

康熙十二年腊月,福建武平寒风刺骨。林宝树父亲林廷玉特意卖了半筐红薯,请村头童生写了三副春联:“五谷丰登”贴粮仓,“夫妻和睦”贴爹娘房,“六畜兴旺”贴牛栏。十一岁的林宝树踮着脚,哆哆嗦嗦往门框上贴春联??伤皇蹲?,愣是把“六畜兴旺”贴到了父母房门口,牛栏上却挂了“夫妻和睦”。邻家公子路过,指着对联哈哈大笑:“林老伯要和牛拜堂咯!”在乡邻的哄笑声中,林廷玉抄起扫帚追打儿子,追到村口老枫树下,他突然蹲在地上捂脸痛哭。

这个“贴错对联”让林家沦为笑柄,也让林宝树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林父盯着牛栏门上错挂的“夫妻和睦”,突然抄起柴刀劈向祖传铜炉?!暗编ァ币簧闪碎芟潞?。当夜,当铺的铜磬响了三次,林父换回三刀糙纸、半锭残墨。蜷缩在牛棚的少年林宝树,蘸着草灰在青石板上刻下人生第一字:“忍”。

次年开春,不幸遇上灾年,为使林宝树能够继续就学,林父忍痛“鬻子女以助学”,将其兄林宝山、妹林氏卖至江西赣州,以换回三斗糙米。九岁的妹妹被捆上茶商牛车之时,她突然挣脱绳索,将绣着歪扭“哥”字的手帕塞进兄长怀中。车辙经过村口枫树时,林宝树昨夜咬指血书的“忍”字仍在树皮上泛着惨淡的光。   

林宝树中举后曾遣人四处寻访兄妹,却始终未果。这成为林宝树心头永远的痛,三十年后被刻入《梁峰公行略》:“鬻妹之日,血字新痕犹未干?!?/span>


 故事之二:艰难困苦的中举之路

林宝树攥着沾有“兄妹泪渍”的米袋,在陈坑村三松书院门外跪了一整夜,终于获得入学资格。

私塾先生陈夫子收下林宝树时,见他家境贫寒,遂答应“束脩减半,但每日得砍一担柴以抵束脩。”从此,三松书院的晨曦中,总见个瘦小身影:肩扛柴捆,怀里揣着《三字经》,边走边背“人之初”。

有回林宝树砍柴时摔下山沟,直到第二天天亮才被乡亲寻到。乡亲们发现,躲在石崖下的林宝树,竟摸黑用炭条在石板上默写《大学》章句。林宝树后来在他的《梁峰公行略》里,对这段掌故做了描述:“以炭为笔,板壁皆书,墨透三分”。

康熙二十三年谷雨,报喜锣声撞碎山雾。新晋秀才奔回家中,只见母亲周氏攥着空米缸哽咽——为凑乡试盘缠,她典当了最后一只银镯?!读质献迤住吩兀骸爸芴蛉说漪⒅?,族人传为美谈”。 

林宝树26岁生日那天,族中伯叔围坐林家院子。长老颤巍巍拿出家族蒸尝,大家你一斗我五升地往他的袋子里倒谷物,以便卖了充当赶考的路费。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八月,林宝树参加己卯科乡试。当报信人高喊“林宝树中举啦”,林宝树站在自家门口热泪盈眶,胸膛剧烈起伏,他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


 故事之三:“客家陶渊明”挂冠回乡

经过十年的等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林宝树终于通过“拣选”,获候补知县资格,可是林宝树赴任三月便挂印回乡。乡里流言四起:有人说他嫌官小,有人骂他书呆子。

真相就藏在海城县衙的暗格里。

刚踏入辽东土地,林宝树就遭遇世族豪强的“接风宴”——装着地契的木匣暗藏诉讼状纸和贿赂银票。“林大人若肯行个方便……”当地望族刘老爷话未说完,便被林宝树掷回的状纸打断:“刘家强占的三十亩学田,三日内必须归还!”

深夜油灯下,林宝树发现县里竟有三本税册:一本糊弄朝廷,一本压榨百姓,还有一本专记贿赂。师爷阴笑:“大人新官上任,该学学‘规矩’?!?/span>

林宝树发现这三本“阴阳账”时,客家人骨子里的硬气终于爆发。辞官那日,林宝树的马车里没有金银细软,只装着辽东孩童的《急就篇》抄本。途经山东曲阜,他在孔庙杏坛静坐三日,听着各地学子诵读晦涩的“之乎者也”,突然放声大笑:“圣贤书成了登天梯,却忘了人间烟火!”


 故事之四:触痛心灵的乡土蒙昧

归乡后的林宝树,目睹了震撼心灵的场景:袁畲村民围聚枯死的古枫树,仍在等待“叶绿浸种”的旧俗。邻村稻田早已青苗摇曳,这里却误了农时。更荒唐的是,某乡绅为母祝寿,竟写出“天增岁月母增寿,春满乾坤父满门”的荒唐对联。

为此,他在《灵洞山札记》中痛陈:“客乡之弊,不在贫而在蒙;蒙昧之根,不在愚而在无学!”武平灵洞山的摩崖石刻,至今仍依稀可见。

卸任归来的林宝树青衣竹杖,开始了长达三年的闽粤赣客家地区巡游。在汀州麻坝村,他看见孩童用炭笔在瓦片上描画《千字文》;在梅县松口镇,听闻老童生为考秀才饿死妻儿之事。最震撼的是在赣南白鹭村,他发现村人竟把《朱子家礼》当柴火烧。林宝树疑惑不解,他们却坦言:“字都认不全,留着作甚?”

这些见闻化作五册《南游笔记》,其中诸如“耕者不知历法,匠者不通算经”的记载,更是让林宝树感到触目惊心。某夜,林宝树借宿樵夫家,见主妇正用山歌教子:“月光光,照四方,枇杷黄,插秧忙……”他突然拍案而起,油灯震得火星四溅——这不就是活生生的《诗经》传统?


 故事之五:开启乡俗文化教育

康熙五十年(1711年),春日的晨雾还未散尽,武平陈大士书院顺利落成。

出任山长的林宝树站在青石台阶上,身后是新落成的书院匾额,阳光下“贫者免束脩”五个刻字泛着金漆的光。   

“今日开蒙,先教诸位认个字?!彼倨鹑叱さ闹裱潭?,蘸着泥浆在砖墙上写下斗大的“田”字。放牛娃王二狗突然举手:“先生!这字像俺家水田的阡陌!”满场哄笑中,林宝树眼底闪过欣慰——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至今陈大士书院遗址出土带“田”字刻痕青砖,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林宝树独创了“三时教学法”。

午后的算筹课上,二十个孩童用竹片拼出“三斗七升”的田租数。突然院门被踹开,劣绅黄世仁带着家丁闯进来,一脚踢翻算筹:“教这些泥腿子算账,是要反天么?”林宝树不慌不忙拾起竹片:“黄老爷,去年秋收您多收刘寡妇五升谷,可要当众算算?”人群骚动间,寡妇刘氏颤巍巍举起泛黄的书册:“‘斗秤升合要知定,纳粮完税莫欺心’——这书上白纸黑字写着呢!”黄世仁脸色铁青,拂袖而去。

林宝树推行“束脩抵工”制度——贫家子弟可用劈柴、抄书抵学费,使樵夫、农妇之子与士绅后代同堂读书。至雍正初年,这种“耕读并重”模式已辐射闽粤赣23个客家村落,培养出176名能写会算的“田秀才”。

《武平县志》载,该书院鼎盛时期“炊烟起处皆书声”,成为客家地区最早的教育平权样本。这种扎根乡土的改革,与后来张謇“实业教育”、晏阳初“平民教育”形成历史呼应,证明中国教育近代化并非全然西学东渐的产物,更蕴含着深厚的本土经验。


 故事之六:三易其稿终成《元初一》

为编写适合客家儿童的蒙学教材,林宝树走遍十里八乡。每天晨光未露,林宝树已蹲在秧田埂上。农夫张老伯边撒种边哼:“清明前,好莳田,谷雨过,秧变草?!彼劬σ涣?,掏出浸了桐油的防水纸速记。忽而田垄传来争执:“你说‘立夏小满正栽秧’?分明是‘立夏种姜,夏至偷娘’!”两个老农为节气谚语吵得面红耳赤,林宝树却大笑抚掌:“妙哉!明日请二位到书院吃茶细说!”

面对清廷“官话正音”的文化同化压力,林宝树以《一年使用杂字》为武器,发起了一场静默而彻底的语言革命。

1745400308650193.jpg
《一年使用杂字》启蒙读物


破语言之障:以客家方言七言韵文重释儒家经典,将“学庸论孟”转化为“少年后生莫懒惰,寻得事业自有功”的生存智慧,破解了客家人“官话转译”的语言困境。

铸文化之魂:《元初一》既保留“天增岁月母增寿”的中原雅言,又创新“酒壶兜壶好模样”的生活叙事,在“雅俗共生”中构筑客家文化认同。新加坡1932年重印本称其为“南洋乡音密码”,印证了方言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之功。

结实用之果:“你的书能教出秀才吗?”针对士绅质疑,林宝树在书院开展对照实验:甲组学《三字经》,乙组学《元初一》。半年后验收,乙组孩童不仅多识三百字,还能帮家里计算田租、辨识节气。

油灯将林宝树的影子投在土墙上,案头堆着三摞书稿:左为《礼记·月令》残卷,中是密密麻麻的农谚手记,右为涂改得面目全非的《元初一》草稿。窗外春雨淅沥,他在黄麻纸上疾书:“二月二,扛竹器,耙田莳田要仔细。”

“酒壶兜壶好模样,茶盘盏子摆中央……”林宝树在病榻上修订最后一行韵文时,窗外正传来货郎的叫卖声——他们背囊里装的不是针线,而是成捆的《元初一》刻本。

这部用3628个方言俗字写就的奇书,创造性地将《礼记·月令》转化为“九月九,蒸老酒”的生活指南。英国汉学家庄延龄1887年在武平考察时惊叹:“这是活着的《齐民要术》!每个字符都带着泥土的芬芳?!?/span>

林宝树的蒙学模式革命,比胡适倡导白话文早两百年,且更具草根性——它不是知识分子居高临下的语言改良,而是“田夫野老”共同参与的文化创造。正如《元初一》木刻版中“三易其稿”的记载所示,每一次修改都是民间智慧与精英知识的碰撞融合。


 故事之七:推广使用《元初一》

林宝树以《元初一》为武器,打破“科举—仕途”的知识垄断链,将教育目标从“培养官僚”转向“赋能生存”,正如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所言,这实质是中华文明从士绅文明向平民文明转型的微观实践。

康熙五十四年,汀州府学正堂。 

“荒唐!《三字经》乃圣贤所传,岂容你这‘猪大肠’玷污!”府学教授周廷儒将《元初一》摔在青砖地上,翡翠扳指磕出脆响。

满座儒生窃笑,窗外银杏叶簌簌而落。林宝树弯腰拾书,慢条斯理翻开折页:“大人可知,贵府公子昨日在醉仙楼点了什么菜?”不待回应,他朗声诵读:“‘炒猪肚,氽粉肠,熊掌驼峰味更香’——这‘熊掌’二字,可是出自大人亲批的《礼记注疏》?”

林宝树击掌三声,二十名农家孩童鱼贯而入。放牛娃铁柱高举算筹:“甲组学《千字文》三月,识二百字;乙组学《元初一》三月,识五百字且会算田租!”屠户之子阿牛当场背诵:“‘立春雨水惊蛰天,浸种犁田莫迟延’——按这书里说的浸种,我家早稻多收五十斤!”

周廷儒脸色青白,忽见书页间飘落一片枫叶标本——正是当年袁畲村头那棵“节气树”的叶子。林宝树拾叶轻叹:“大人,让百姓看懂黄历,不比多几个酸秀才强?”

雍正七年刻本付梓时,林宝树特意在扉页加注:“农事关乎天时,不可臆测妄言”。(福建省图藏原版扉页钤“梁峰手校”?。?/span>

书刚刻印,官府就来查禁:“方言俚语,有辱斯文!”林宝树只好把雕版藏进棺材,白天出殡躲搜查,夜里偷偷印刷。对此,新加坡茶阳会馆藏1932年版序文详细记载了这桩趣事:货郎邱老六回忆:“有次官兵搜查,我躺棺材里装死,他(林宝树)正好在盖板上刻写‘九月九,蒸老酒’!”

是年,武平大旱。县令发现个怪事:凡念过《元初一》的村子,竟按书里“挖塘蓄水”之法自救,比官仓赈济还管用。从此,这本“土得掉渣”的书,成了闽粤赣客家人的传家宝。 

汀州码头茶馆,说书人敲响梨花板:“且说这《元初一》,能教人识得假秤星!”他翻开蓝布面册子:“‘斤两钱分要知定,纳粮完税莫欺心’——前日李记米铺的鬼秤,就是被这书里法子拆穿的!”茶客们哄然叫好,却不知帘后坐着便服的林宝树。他蘸茶水在桌上写新句:“莫道寒门无贵子,笔墨燃灯照汗青?!?/span>

至雍正年间,《元初一》已成客家地区“行走的百科全书”,民谚“宁失千两金,莫失杂字文”,印证了平民对知识的重新定义——不再是跻身士绅阶层的阶梯,而是改善生活的工具。


 故事之八:三百年后的文明回响

雍正十二年冬,林宝树在书案前溘然长逝,手边是尚未完成的《客家礼俗考》。

人们整理林宝树遗物时发现:他竟暗改田契文书,将“秋收五五分成”写作“佃户得六”,旁注“依雍正新政《佃户例》”。(该田契现存台湾客家文化馆,经鉴定为真迹)。

三百年后,武平学童仍传唱“年初一,早开门,放爆竹,喜气新”;新加坡客属会馆用《元初一》教授乡音;3628个客家俗语构建文化基因库,2011年入选福建非遗。那个曾在雪夜描红认字的孩童,终让客家文明薪火相传。

这位“客家陶渊明”或许永远也没有想到,他摔落的乌纱帽已化作教育的冠冕,让百万客家人走出蒙昧。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字,仍在为文明转型提供着最质朴的智慧密码,在中国教育历史的坐标上熠熠生辉,让客家文明的火种照亮人类精神的旷野。


附:《元初一》全文

《元初一》

(清·林宝树)

年初一 早开门 放爆竹 喜气新

点蜡烛 装香灯 像前拜 烧纸钱

灯光火 早夜连 蜡烛台 两边排

香炉内 檀香堆 棹围带 挂起来

台前供养尽新鲜 汤皮糤饭用油煎

豆腐糍粑禾米粄 碗头盘碟尽齐全

门冬瓜线红柑子 龙眼荔枝糕饼软

茶匙茶盏茶壶子 桔饼点茶再食烟

传盒一座摆开看 拜了新年就出门

神坛社庙都去拜 祖公堂上贺新年

无事之时好着棋 围棋象棋有赢输

戒别纸牌切莫打 送了钱财惹是非

大细子人好嬉游 双手无闲拍棉球

或用脚来踢毽子 输了他人不知羞

初三初四拜新年 婿郎男女到家门

或请新亲来相见 丈人老表及外甥

猪肉食完并腊鸭 蒸醋鱼冻共三牲

浸酒开罈用大碗 欢欢喜喜赛哗拳

大富人家更排场 鲍鱼鲞翼馥馥香

海参燕窝鸡丝肉 鱿鱼虾米做清汤

黄螺蛏干拿来炒 蜇皮海带会辣姜

肉圆包子来凑样 也有酥骨上沙糖

极好蜅鱼煮豆腐 焖烂猪蹄锡盘装

闽笋豆芽萝卜线 好贴肝肺猪肚肠

调羹扰来筷子夹 大家食得饱非常

许多花生瓜子壳 厅下地面要扫光

客人头上戴绥帽 身穿袍套阔和长

棉绸茧绸羊皮袄 汗巾烟袋在身旁

新衫新裤新帽子 镶鞋缎袜配相当

衣食两般难记了 略提几件讲别样

大闹花灯喜者多 抹浆褙纸小心摹

破开竹篾扎圈子 龙灯马灯去穿梭

转珑窍妙有消息 船灯扇灯闹阳歌

碗锣盆鼓并色板 打起大钹大铜锣

笙箫笛子同吹起 弹琴唱曲两相和

风流浪子台上跳 花鼓双双两公婆

上乡游到下乡转  点心食得也还多

星光半夜旧来睡 十分辛苦论蛮拖

也有阵班去打狮 装成小鬼极丑粗

举棍之人做猴子 钯头钩刀爱学师

藤牌短刀手中执 钻过剑门险且痴

正月十五是元宵 冲天跃子半天高

金盏银盘啼啼转 花筒金菊夜来烧

道士请做三官会 上元天官赐福朝

立春已过雨水来 烧灯送神切莫呆

各人散班寻本事 好供子女奉爷哀

世间第一读书篇 打扮学堂安圣贤

厨桌一条并凳子 墨砚纸笔要齐全

温熟书来原本背 分明章句莫乖蹇

最怕学生打冇口 字眼不识亦徒然

惟有破蒙加小心 起头先点三字经

合本纸库学写字 捉笔填红上大人

直落横画并点子 端端正正分均匀

幸有聪明智慧者 学庸论孟及五经

若然蛮蠢并躁暴 跪打难免郁性情

油盐柴米轮流去 供膳先生也要勤

再言经馆大书堂 不比舍学点句章

上午读书下昼想 更深夜静读文章

宗师月课府县考 头名案首志昂昂

学院场中取了卷 新入黉宫秀才郎

父母伯叔同兄弟 家中日日接报房

岁考复试加补廪 高升拔贡姓名扬

门前一对桅杆竖 表旌门第是书香

再加中举又中进 出入跟随衙轿扛

状元榜眼探花第 翰林学士近帝王

此是读书为第一 犹如平步上天堂

于今来讲农事家 钁头铁鉔与犁钯

耕田正爱好秧地 作陂开圳水路佳

扩烂泥团更好耖 牛藤牛轭当用他

尿桶担肥打落脚 浸洋田肉容易耙

作大田堘贮稳水 铲去茅根拖草楂

大塅之中无田坎 最怕溪水冲泥沙

山田高垠并排壁 落垅湖窟凹凸斜

田头地尾杂种好 薯姜芋粟及黄麻

春间日日去耕作 身穿蓑衣并笠麻

二月惊蛰浸谷种 揋下谷子就生芽

大家请人掂谷子 扯得直行无粒差

春分时节思祖公 上坟祭墓一般同

先在祖堂宰牲血 后担簋子到坟中

吹手四人凉伞一 唢呐哨子及大筒

?;で肷裼值炀啤∩⒐椅宸交ㄖ胶?/span>

蒸尝大者发丁肉 斤两多少在秤中

绅衿耆老加一等 消散祭仪摆门风

头家备办出来食 莫打酒醉乱叮咚

祭得墓完到清明 出水掂头又爱耘

耙子一张田里擦 挷来送去甚艰辛

谷雨到来爱莳田 翻钯耖烂轭牛肩

早晨脱秧昼边莳 腰驼背屈真可怜

南安早赤早迟禾 蚁公包子掂者多

又有黄早野猪糯 栽在塘中种在窝

四月立夏日子长 早粘田地做完场

连踪管要莳大糯 男妇大小起早床

小满到来塞粪时 单用匏杓与粪箕

整光坎头度稗草 连根丢却半天飞

茅镰刀鞘及草篮 担杆常在肩头间

好养牛牳及牛牯 又肥又壮在家栏

田刀一把斫田堘 平水石头半浅深

禾头垅内莳夵子 缓缓做来莫挨停

若到五月芒种来 禾苗长大等包胎

荒隔锄松揋麻子 有闲好烧芒头灰

初一去赴中堡圩 装得香包到暗归

扇坠香珠红缎壳 也有络子织马尾

初三扛佛保禾苗 落佛忏后做午朝

福首陪香并践道 擂锣擂鼓真唠嘈

请来和尚著袈裟 口念南无做香花

三餐散班供斋饭 提点东西是头家

三宝挂在当中心 列班菩萨依序循

伏羲神农黄帝氏 掌苗使者五谷神

又请雷公并电母 风伯雨师加虔诚

又有田头地塅等 杨大伯公召几声

上至坑源下水口 通乡福主一切神

尽是恳求保禾稼 丰亨大熟救济民

初四开斋爱迟猪 做社过节大规模

菩萨送还本庵去 一年一次又相符

五月五日是端阳 菖蒲药酒与雄黄

门挂葛藤插艾叶 裹粽送了寒衣裳

五月十三贺关爷 家家门户结席车

州府县城关帝庙 行香官府是老爹

夏至到来热难当 禾苗吐花枝扇长

铲净田堘掂谷子 总爱天晴快生秧

斫削禾柴晒干燥 杉毛杂木并松毛

田中芋子爱上土 火土培大芋荷苗

六月小暑早禾黄 尝新禾饭荐馨香

请人补箩买谷笪 又爱破篾箍桶枋

官蜱咬人无安乐 帐外蚊虫闹喤喤

葛布褂子苎布袴 大家都著热衣裳

禾客请来赶收割 担杆竹扛要提防

大暑到来正打禾 盐箕撮斗谷筛箩

后生担竿岭上晒 辘轴碾田用牛拖

晒燥早谷过风车 谷笪摊放搪子爬

斗量入仓爱算稳 隔板分明切莫差

穷人佃户作人田 留开纳租莫迟延

也有田主收租谷 也有请来对股分

犁转燥田种番薯 放整薯藤粪杆铺

大匾钁头钩泥碛 打开圳缺要工夫

番稿莳在立秋边 莳得田完莫挨缠

笼鸭上田踏牛稿 检整粪寮堆秆草

头家择日扛仙师 要下投状先告知

三仙公爹黄七郎 黄十三郎是男儿

倖公八郎为女婿 判官力士两边企

请来道士著道袍 头戴冠子奏天曹

读了人名喧了疏 还要宴宾用牲膋

再过十五七月半 中元赦罪地官诞

江西规矩烧纸钱 弄得鬼神大家散

处暑最爱好天时 雨水周全不怕迟

日日朝晨白头露 雉鸡尾子艳艳拖

八月里来交白露 人人改挖芋卵煮

秋风就冻桂花香 中秋佳节月华吐

九月九日是重阳 寒露到来菊花黄

霜降天气要晴暖 糯禾收割也停当

若有岭岗木梓山 检摘茶子落研盘

或用水车碓末细 茶枯包起撞楻尖

十月交来小阳春 电光不闪雷藏声

立冬万物当成熟 家家屋屋赛收成

小雪之时是冬天 猎只牛牯去犁田

犁辕象鼻犁拔线 犁横刀上缚牛藤

改变天时转冷风 虾蟆老鼠尽潜踪

少年后生莫懒惰 寻得事业自有功

虽然乡村地方小 年年规矩仍照老

梁野山中大老佛 迎来敬打保安醮

香钱座米无人分 跟佛和尚自家倒

午朝上供裹馒头 夜间建醮早发表

十一月来转冷风 大雪之时是寒冬

树木退冬虫豸死 鸟雀成群结伙丛

老虎黄猄并豺狗 石岩做薮好藏风

又有大蛇和小蝎 深坑深迳歇茅蓬

土仑兔子狐狸獭 连狸山鼠尽钻垅

水底圆鱼田鸡鳖 乌龟螃蟹及虾公

鲩鲢鲤鲫鲶蟥子 鳅鳝蚌蛤算不穷

再过半月冬至后 冷冰硬垢雪朦胧

打霜飞雪琉璃搪 裂手劈坼开皲疯

火桶埋灰炙手脚 夜睡棉被盖身中

此时无事闲乐天 正好算计赚工钱

许多斯文行地理 人人称说堪舆仙

南经碣石罗经袋 看人祠堂及地坟

杨公符笊有灵应 消砂纳水照书篇

中宫驾定分山向 金井穴情用心扦

峦头内胎外界水 明堂斗口峰峦尖

龟背过龙碑石座 祭台摆角及冢圈

埋葬之时出破军 呼龙出煞喊大声

红包利市雄鸡血 完工谢工讲谢金

也有斯文学医药 寒热虚实莫差错

问人疾病做药丸 脉有浮沉迟缓数

痘师先生兼治麻 药末丸散肚中托

又有眼科并外科 无名肿毒用膏药

又有算命哄人钱 五星盘子及流年

探知人病来送煞 弄得人家颠倒颠

许多丹青是画工 五颜五色画形容

也有清闲学看相 先望头面与掌中

又有卜卦学测字 口快眼利要精通

许多银匠打银簪 戒指牙撩及耳环

百炼臂环大颈锁 钗钏踱金点翠颜

又有坐店专打铜 铜盆铜罐肚内空

铜笔铜锁烟盒子 摧锣磬子摇铃钟

也有从师学锡匠 酒壶兜壶好模样

鼎杯粉盒及油壶 紧关用者讲几样

许多游门去打铁 三三四四同做得

熔鉎炼钢风箱炉 铁锤打下无休歇

铁铮铁钳抵火皮 师傅徒弟尽莫缺

买来炭子烧完了 山上松皮也代得

又有熔鉎铸锅头 泥做模样两相侔

响钟哑锡真古话 将新换旧用称钩

也有生活做裁缝 剪刀尺子在身中

或做绸缎用熨斗 粗布烙铁大家同

又有屠户常打屠 朝朝宰杀迟牛猪

白刀插入红刀出 滚水刮毛剥皮肤

许多木匠到家庭 斧头锯子不离身

墨斗曲尺同界笔 凿头角钻打中心

割刀搬斧线铊子 擸直刨光凿窟深

先将木马同木驴 锯开板心及板皮

泥匠师傅砌石坎 小工相帮平地基

羊头五尺线车子 阔狭高低看周围

大富人家做屋场 上厅下栋两厢房

横屋楼台余坪巷 石灰砖瓦封火墙

中间献柱抽斗角 扛梁油梁狗子梁

地脚献柱同壁尺 骑橦梁挂配川枋

桁条瓦角握风板 齐檐滴水一般长

水桯壁孔柱头石 栏杆窗子照间房

两边窗扇马蹄脱 天井夹沟用枧装

檐堘煞路花台坎 作栋盖瓦抵风霜

织布师傅又如何 脚踏楠机手抛梭

牵得绉纹入簆齿 羹糊上刷用钩拖

又有祖传老染坊 青绿赤白黑和黄

毛蓝梭布洋青色 爱过碾石打到光

又有出门寻作山 批人岭岗好种蓝

大篓张来青水靛 船钱水脚几多难

或剥竹麻来做纸 帘床刷把用几般

石臼槽校焙笼壁 料皮车碓亦紧关

做焙三人一割笮 杂工师傅也无闲

有烧罌瓮装窑中 层层叠叠堆几重

金斗钵头及牙钵 花缸罐子火烟囱

有行香火提傀儡 赛过良愿香山戏

华光菩萨并观音 三位夫人随人许

也有人家娶老婆 担鱼担鸡又担鹅

新郎公坐四差轿 新人花轿赛嫦娥

灯笼凉伞并彩旗 一迎一送两相宜

裙衫衣服嫁奁厚 柜箱衣架铺帐被

入门饮了交杯酒 棹围座褥摆列齐

恭贺对联贴满堂 字画纱灯结彩装

媒人相邀送嫁客 大家等接好风光

酒筵食到下席去 就掷骰子呼令章

三朝拜堂分大小 谒见家官并家娘

叔婆伯媄及姊嫂 大姑婶姆妹姨娘

人间喜庆难记了 又将丧事讲一场

父母死故是丧家 目汁双流两眼花

母死喊娘喊娭姐 父死叫爷又叫爹

抖尸被在底下贴 卷心褥子面上遮

爷称显考娘称妣 安起灵牌等外家

开棺入殓爱仔细 丧事称家有俭奢

子孙钉盖用四枚 千年万载不回来

红漆棺材为棺柩 孝子披麻尽举哀

开冥路 还受生 三魂七魂领官钱

任你富贵官宦家 贫穷老嫩一般行

妇娘死 作沙图 僧人锡杖挑经书

题唱木莲来救母 破砂即是破酆都

血盆碟子放下地 不知此事果有无

若做斋 又更排 阎罗天子请召来

日拜水忏并净土 十王过去夜修斋

放焰口 加诚心 木鱼钟磬好清音

若然爱还十二库 请僧先念受生经

全堂纸折多做尽 幡竹头下山大人

多字墨 写榜文 金山银山向灵焚

幢幡宝盖迎佛祖 孤衣两挂施孤魂

千佛忏 拜得完 打起十班放水灯

口念阿弥陀佛去 摆起佛法到溪边

夜里坐台放施食 四大部州列在前

冲天火把三叉路 惹得鬼神争后先

超度亡人追荐死 大功大果福周全

拣日开吊出讣文 报帖送到六亲门

挂起像来安灵位 白布结装内外帘

明白之人在孝堂 粗工用力在厨房

门前迎客接香烛 发帛回礼及传香

接来香烛将安放 记明姓字不遗忘

又爱斯文订孝簿 怕人偷去用柜装

捧菜蔬 用托盘 倒茶伺酒也无闲

厨官师傅掌烹调 盐味莫淡也莫咸

开吊完满有用祭 棕荐毡毯谷笪摊

迟猪杀羊原只摆 祭之以礼也可观

做礼生 要功名 秀才监生唱拜兴

身牢圆领头戴顶 诵读祭文面向灵

客主祭 先上香 拜跪叩头要定场

左边行上三献礼 右边下来切莫慌

移出柩 来装扮 维重先食还山饭

红绸白字写铭旌 作重爷娘真灿烂

作古人 登鬼序 瞒踪灭迹今辞世

八仙维重扛棺柩 一人前吊粮罌子

做孝子 背弓弓 不敢剃头满百工

父死扶柩杖用竹 母死扶柩杖用桐

拦路祭 真热闹 满路头帛并腰帛

打开圹窟就埋葬 谢客完场好安歇

百日周年随大祥 除灵除服在祠堂

麻衣挂壁方成子 春秋二祭享馨香

再题世有好妇人 合家大小得人心

夜坐间房思缝补 做花绣朵助夫君

纺棉织縩挪索子 花针钻子不离身

朝早起 无别虑 手拿角梳就整髻

刮光头发用油葱 油污满手茶枯洗

耳环簪子及包头 铜镜照面对答对

整饰衣裳有面光 梳妆打扮极伶俐

开锅灶 算计较 水桶上肩及水爪

甑棚甑蔽及罩箩 捞饭煮粥匏杓扰

再来暖汁供大猪 青菜煮来藏浸炒

菜刀锅铲箸碗杯 火筒锹夹齐放好

扫光地面好颜容 捡头拾尾有常道

厨事完 洗汤衫 入园担尿手提篮

渥湿园中葱蒜韭 芥菜萝卜与波苓

苦瓜扁豆茄苋菜 番匏冬瓜满蒂摊

及时落种件件有 可免无菜被人嫌

气性温柔莫独孤 细言细语孝公姑

男女背携随便好 竭力坚心顺丈夫

脚踏碓 手推砻 米筛簸箕件件通

笆篮装起糠同米 糙米撮来碓臼舂

检鸡蛋 看猫兜 鸡鸭早夜要跟收

门前狗子吠吠吠 夜间恐怕贼来偷

这等女人真难得 可使男人放下愁

又有一种坏妇道 舌尖咀长牙齿老

忤逆家官并家娘 惯斗叔婆伯媄嫂

门前敲脚手撑腰 行路摇头又摺脑

食茶单想酒娘糟 油膏只顾自家饱

头发垂到嘴唇边 出入人嫌人耻笑

不锁门户过别家 恰似黄婆骂街道

懒尸懒骨害人妈 万金家门败得了

人家妇女有贤丑 其中总是由家教

十二月来又一年 小寒大寒节气完

百般生意讨赊账 速速收清莫延缠

正载客 走水路 飘河过海船上住

艄公脚子惯撑船 铁铙竹蒿并摇橹

扯篾缆 上高滩 挂起风篷过深潭

老板船头摆船尾 天涯海角走几番

货物愁买又愁卖 不得早归又是难

纳钱粮 到库房 征银本色并秋粮

免得经承图差别 买田又爱税契房

二十日 要探信 文武官员就封印

地方乡约无人投 贼情人命无审讯

二十三  烧灶疏  灶君菩萨上天去

全年一家大小事  上奏玉帝无隐私

揽尿桶 戽塘泥 将交下手去放鱼

再来捱到二十六 大家又讲过年墟

入年家 爱扫屋 抹净神龛回神福

穷人籴米来过年 富人封仓不粜谷

问清人家大小账 不欠人钱便是福

爱买几件小东西 油盐椒酱及爆竹

三十日 添一岁 南朝番国皆同理

爆竹一声旧岁除 清早就供岁饭米

夜来点着照岁灯 大锭花边好碛岁

我今写了一年完 要你后生留心记


(执笔:中共武平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钟茂富)


来源:龙岩市委党史方志研究室
编辑:饶晓艳
审核:朱廷彬  吴升辉  张永辉
版权归龙岩市委党史方志研究室所有,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龙岩党史方志”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