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元快餐不限次数二维码_同城附近200元学生,大学生空降平台,100元5小时上门服务内容

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传播 > 史实纵横
形态各异的门板诉说着军民传奇
2025-05-2317:18:50来源:龙岩市委党史方志研究室作者:钟娟娟
以长汀为重点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龙岩段)革命故事”挖掘研究【1】


【编者按】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建好长汀、宁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阐释”。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市委党史方志研究室紧扣《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す婊?,挖掘研究以长汀为重点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龙岩段)系列革命故事。本期推出第一篇《形态各异的门板诉说着军民传奇》。


在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的红军街上,斑驳的土墙间镶嵌着形态各异的门板,有的门框高悬着矮半截的杉木门,有的石槛上斜倚着宽窄不一的柏木扉。这些历经沧桑的门板,以参差不齐的形态诉说着九十年前的烽火往事。当暮色浸染村庄,晚风掠过门楣时,吱呀作响的木门仿佛在讲述松毛岭阻击战中,那些用血肉筑起防线的军民传奇。


微信图片_20250522103359.png
南山镇中复村长短不一的门板


横亘于长汀、连城边界的松毛岭,是武夷山系向东南延伸的支脉。1934年的地理版图上,这道海拔955米的山岭将红色苏区与白军占领区截然分开:西麓的钟屋村、河田镇直通中央苏区核心瑞金,东侧的朋口、温坊则盘踞着国民党东路军第三师,这里既是保卫苏维埃政权的钢铁防线,也是红军战略转移前必须坚守的生命通道。站在山巅眺望,东侧山脚下的朋口镇炊烟袅袅,而西坡的中复村正笼罩在备战的热潮中——这种肉眼可见的对峙格局,恰似历史天平上正在激烈较量的砝码。

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松毛岭开展的激烈战斗,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前在东线战场的最后一役是温坊战斗的延续,也是继续完成阻敌西进战略任务的空前激烈的阻击战。

1934年9月的松毛岭,山风裹挟着硝烟,将满山马尾松的针叶染成了焦褐色,敌人的炮弹像暴雨般倾泻,整个山头都在颤抖。松毛岭战斗打响,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红军伤亡率急剧攀升,急需兵员补充。共产党员和不怕死的跟我走!红屋区裁判部部长钟大兴红军桥上振臂高呼,这位曾参与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老红军,眼含热泪望着身后两百多名红屋区子弟——他们中最年长的不过四十,最年幼的才满十五,在他的带领下,他们义无反顾的奔赴炮火轰鸣、弥漫着血腥味的松毛岭战场。

其中有几位稚气未脱的少年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少年在?;笨滩渭雍炀?/span>甚至连名字都没来得及留下,就和部队匆勿走上松毛岭,在战斗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成为了无名英雄??孔牌铀氐男拍?,就这样筑起“血肉相连”的苏区防线。

前线砖瓦告急,红屋区苏维埃主席蔡信书呐喊“拆我屋梁筑战壕,卸下门板救伤员!”掀起了震撼人心的支前热潮。蔡信书带头拆了自家房子,把砖瓦运上松毛岭,供红军修建防御工事,不能参军的群众,抬担架,救伤员,送补给,修工事。

更为壮观的场景出现在伤员转运线上。由于战前准备的200副担架不敷使用,村民们自发卸下门板制作简易担架。据《长汀县志》记载,战役期间共动用门板1300余块,转运伤员2800余人次。当时几乎所有门板都被当做担架用来转移伤员,或者是构筑防御工事。

战斗结束后,老百姓无法再找回自家原来的门板,于是就成了如今七拼八凑的样子。卫生员吴桂英回忆:"很多门板上浸透的鲜血结成硬壳,要用柴刀才能刮去。"

“家家无门板,户户无闲人。”这种全民战争的特殊形态,使得松毛岭防线真正成为"有生命的阵地",这也是当时中复村人民倾尽全力支援红军的真实写照。松毛岭战斗的胜利,不仅有红军的英勇抗争,也离不开百姓的全力支持。而比军事胜利更重要的是,松毛岭见证了中国革命史上最动人的军民融合画卷:农家的门板承载着伤员体温,红军的绑腿捆扎着百姓牵挂。


微信图片_20250522103407.png
南山镇中复村红军街


“松毛岭上红旗飘,红军战士逞英豪。岭下人民齐支援,军民合作阵地牢?!闭馐椎蹦甏恼降孛褚?,如今镌刻在松毛岭战役纪念碑的基座上。如今的中复村,家家户户仍保留着当年拼接的门板,这些历经沧桑的木纹,正在新时代续写着军民融合的篇章,见证着军民的传奇。

执笔:中共长汀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钟娟娟


资料来源: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史(卷一),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版.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长汀县志》,方志出版社,1993版。

2.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闽西苏区群众支前回忆录》,中央苏区史料汇编(第5辑),福建人民出版社。

3.吴升辉、蓝松英著《红旗跃过汀江》,中共龙岩市委宣传部、中共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福建人民出版社,2024年12月版。







版权归龙岩市委党史方志研究室所有,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龙岩党史方志”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