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2日,中共中央同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在南方八省十五块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命令闽西南、闽粤边、闽赣边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张鼎丞为司令员。谭震林调任第三支队副司令员,邓子恢调任新四军军政治部副主任。命令传达后,闽粤边的红三团和闽赣边的(长)汀瑞(金)游击队相继开赴龙岩白土,同闽西红军游击队会合。之后,各部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第二支队第三、第四团。第三团由原闽西红八团、龙岩县独立营和汀瑞游击队组成,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第四团由原闽西红九团,上杭、永定红军游击队,闽南红三团等组成,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全支队共2400余人。
在新四军第二支队改编成立期间,龙岩白土成了闽粤赣边区令人瞩目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心,各地不少爱国知识青年、海外侨胞纷纷前来投奔新四军。
1938年3月1日,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率领新四军第二支队全体指战员,告别前来欢送的父老乡亲,告别可爱的故乡,告别了曾经浴血奋战的红色土地,慷慨激昂,挥泪高唱“我们捍卫祖国,我们齐奔沙场, 千年夙愿,如今得偿……”的抗日战歌,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奔赴苏皖抗日前线的征途。
编入新四军二支队的闽西儿女,在司令员张鼎丞等人的率领下,以“不灭豺狼誓不休”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毅然投身并奋战在各抗日战场,前仆后继,与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驰聘在大江南北与敌顽展开了长期艰苦的斗争。
由张鼎丞领导的二支队与陈毅领导的一支队互相配合,共同努力,至1938年底,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邓子恢和张云逸、罗炳辉等一起,开辟了淮南抗日根据地,在津浦路西侧12个县建立起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邓子恢帮助彭雪枫整顿部队,开展反日伪“扫荡”斗争,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陈丕显参与领导保卫黄桥的战斗,取得消灭韩德勤顽军11000余人、俘虏4000人的重大胜利。
在抗日战场上,闽西子弟机智勇敢,顽强斗敌。邱金声任二支队三团副团长,与团长黄火星一起在苏皖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在挺进江南的一年多时间中,邱金声带领第3团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由于在长期征战中曾经七次负重伤,邱金声于1939年2月26日因积劳成疾,在皖南太平县逝世。1940年6月1日,日军南浦旅团冈本联队吉田中队侵犯句容三岔地区,二支队副司令廖海涛、四团政治部主任王直指挥四团三营和支队部特务连击毙日军中队长吉田等130余人,缴步枪60余支、炮1门。陈毅特发电报给廖海涛传令表扬。3天后,日伪军数千人并配有骑兵、坦克合击二支队于虬山一带,二支队利用叶家棚子的有利地形在毙伤日军40余人及战马数十匹后,机动转移。1944年3月,陈丕显与粟裕等发起车桥战役,共歼日军460余人、伪军500余人,生俘日军24人,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品,解放了车桥地区, 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根据地连成一片。
闽西子弟兵北上抗日,活跃在大江南北,为祖国独立和民族自由抗击日寇,立下赫赫战功,永载史册。
闽西儿女的热血洒遍了全国各个抗日战场,陈明、廖海涛、罗化成等烈士就是闽西儿女中勇于献身的杰出代表,他们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